江西大余丫山小鎮經驗 作者: 來源: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網站 發布時間:2020-12-31
2019年4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在浙江德清召開“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經驗交流會”
典型引路
2016年以來,各地區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、積累了有益經驗,正涌現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、要素集聚、宜業宜居、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。針對其中一些模式先進、成效突出、經驗普適的特色小鎮,提煉其特色產業發展、產鎮人文融合、機制政策創新等經驗,形成了“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”。
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經驗:
一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、杭州夢想小鎮、福建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等,在打造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新引擎上的經驗。
二是浙江諸暨襪業小鎮、廣東深圳大浪時尚小鎮、吉林長春紅旗智能小鎮等,在探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上的經驗。
三是江蘇蘇州蘇繡小鎮,在開拓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間上的經驗。
四是江西大余丫山小鎮、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鎮,在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上的經驗。
五是天津西青楊柳青文旅小鎮,在搭建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新平臺上的經驗。
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丫山小鎮是休閑體育類小鎮。以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為核心,入駐企業17家,吸納就業600人,完成特色產業投資9億元,年接待游客人數760萬人次。小鎮規劃用地面積9600畝,其中建設用地面積2200畝;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4900畝,其中建設用地面積1200畝。
一、主要運行模式
堅持政府引導、企業主導、市場化運作模式。發揮章源生態旅游有限公司的龍頭牽引作用,采取合作合建、利益共享方式,先后引入丫山頤養善居發展公司、丫山艾哆鄉村事業發展公司、眾樂體育發展公司、仁龍旅游開發公司、新動力大余體育發展公司、贛南養一生農業公司、廣州高新教育集團等16家投資企業。各經營主體發揮自身優勢,不斷匯入產業資本要素,形成了產權明晰、符合市場規律、具備可持續特征的特色小鎮商業運營模式,實現了社會資本進得來、留得住、能受益。
二、特色產業發展
(一)運動競技產業。建成了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—新動力汽車越野基地、全國第一個1公里環形自行車泵道等國內一流的運動競技場地,先后舉辦了全國山地馬拉松等國家級、省級、市級共31類300余次高水準運動賽事,參與人員超過200萬人次。
(二)探險拓展產業。打造了悍馬博物館、森林拓展訓練基地、空中看丫山、房車營地等一批探險拓展基地,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百部房車露營大會。
(三)康樂游戲產業。打造了亞洲第三大輪胎主題樂園、A哆森林、萬米懸空玻璃棧道、溜索、打水寨、網紅橋等康樂游戲基地,吸引了大批全國各地的游客來休閑度假。
(四)健身健美產業。建設了130公里環山健康騎行步道、16公里登山道、游泳館、拳擊中心、竹林球場、室外籃球場、竹林瑜伽等健身健美場地,成功承辦了江西省群眾登山健身大會。
(五)養生保健產業。與北京同仁堂合作發展健康理療產業,建設了國際生態康養度假中心等20多個康養項目,大力發展康復療養、健康維護、旅居養老、“侯鳥”養老等業態。
三、宜業宜居宜游
小鎮先后被評為江西首個AAAAA級鄉村旅游點、江西省十大新旅游景區、中國最美休閑鄉村、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、中國傳統文化養生基地、國家森林公園、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、國家全民健身戶外活動基地、2016中國美麗休閑鄉村、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等。
(一)提升生態宜居水平。小鎮負氧離子含量平均值達19萬/立方厘米,PM2.5個位數值的天數每年在300天以上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筑面積達5600平方米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率達100%,建成區域Wi-Fi覆蓋率90%。
(二)全力發展鄉村旅游。按照天藍、地綠、水凈、鄉魂、樂游、宜居的目標,突出生態秀美、人文醇厚的文化特征,盤活鄉村的青山綠水等自然資源,建設了A哆鄉村、水上樂園、鄉村旅游觀賞園、龍山瀑布群等鄉村旅游項目56個。
四、特色文化內涵
(一)禪宗文化基地。以“靈巖古剎、靈秀丫山”為主題,完善寺廟建筑、竹林庭院、素食餐飲等項目,展現“寺院禪”“自然禪”“生活禪”的悠遠意境。
(二)播音主持基地。依托國家廣電總局對口支援,在丫山建立播音主持實踐鍛煉基地,邀請海霞、陳亮、張悅等央視主播授課。
(三)書畫藝術基地。建設牡丹畫院暨趙軍牡丹藝術館,打造中國著名書畫大師創作平臺。
(四)理學心學基地。建有“安國書院”,讓人閑暇之余,體悟周程理學、陽明心學的真諦。
(五)速度賽馬基地。游客在萬畝花卉苗木中體驗速度與激情。
(六)軍事體育基地。建有叢林真人CS項目。游客穿上迷彩服,在“槍林彈雨”中感受強軍夢想。
五、機制政策創新
(一)堅持組織引領。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指揮長、縣長為副指揮長的特色小鎮建設指揮部,從各部門抽調20余人開展大兵團作戰,全力負責特色小鎮建設。
(二)做好規劃引領。突出運動休閑主題,做好各類規劃編制,制定特色小鎮概念策劃、空間規劃、項目計劃、資金籌劃“四劃疊加”的綜合性方案。
(三)強化政策支持。出臺《大余丫山片區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方案》《大余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(2016—2020年)》等9個政策文件,支持特色小鎮建設。
(四)創新經營模式。健全景區與村集體、合作社、員工、群眾的聯結模式,實現利益捆綁一體化,調動多元創業主體能動性。
六、有益經驗
(一)“體育+生態”。依托丫山93%的森林覆蓋率這一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,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注重保護鄉村風貌、本地持色,注重生態保護、綠色優先,使項目建設融于山水間、保持原生態。
(二)“體育+旅游”。建設了丫山國家級全民健身戶外基地、大余丫山新動力越野文化基地等體育旅游項目,打造體育旅游綜合體。舉辦了首屆全國百部房車露營大會等高水準運動賽事,產生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
(三)“體育+文化”。充分挖據大余深厚的歷史文化元素,打造了禪宗文化基地、播音主持基地、書畫藝術基地、理學心學基地、山地運動文化基地。
(四)“體育+康養”。致力于打造全國知名的養生養心養老示范基地,建設了國際生態康養度假中心等多個康養項目。
(五)“體育+扶貧”。采取“小鎮+黨組織+基地+旅游合作社+貧困戶”的模式,幫助貧困戶在土地流轉、建設施工、景區崗位、農家旅館、農家餐館、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獲得收入,努力讓農民擁有變成租金、股金、薪金的“三金”農民。